行业资讯
封面人物|改革必须雷霆万钧吗?这位校长的“温暖变革”更加动人心弦
封面人物|改革必须雷霆万钧吗?这位校长的“温暖变革”更加动人心弦这是一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公办学校——位于老城区,校舍老旧,操场狭小;由于教育布局调整,在短短数年间经历了6轮并校重组,直到2019年还在搬迁校区。90多位老师来自7所不同学校,平均年龄超过45岁。家长中有祖辈定居的“老广州人”,也有来自各省的务工家庭……
这又是一所特别得有些“独一无二”的学校——她的1885名学生来自16个不同的民族,甚至还有几位外籍人员子女。这些文化背景不同、生活习惯各异的孩子们,在温暖明亮的校园氛围里融为一体,友爱互助,快乐成长。她的教学楼虽然陈旧,但楼顶两座“空中花园”却四季如春,在大都市的混凝土丛林中散发出动人的绿意。她的师资团队没有名师大咖,但课程创新的繁花却星星点点无处不在:劳动、人工智能、书法、体育、音乐……
这些传统课程被老师们的智慧和创意点亮、升华,成为孩子们拔节生长的沃土肥壤。这所在平凡中不断追求卓越的学校,就是广州市回民小学!是什么力量让一所老校焕发生机?这要从六年前——从她的新任校长吴小兰说起。
2017年,广州市回民小学,吴小兰以新任校长的身份站在教职工大会的讲台上,面对一道道或期待或迷茫或喜悦的目光,思绪飘回25年前……
1992年,吴小兰毕业后就职于广州市越秀区小北路小学。像每一位青年教师一样,她踌躇满志,却又有些无所适从:她是湖南老家村里第一位大学生,21岁孤身来到广州打拼。当时的她普通话不标准,又听不懂粤语,身边无亲无友,身上又无积蓄,曾一度寄宿在学校楼梯间的杂物房,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!
支持她多年来站稳在三尺讲台上,并一步步取得成绩的,是刚入职时校长与老教师的叮咛:“小兰,你要做一位让学生喜欢的好老师呀!”
那时吴小兰还不懂教育关系的重要价值,但她颇具教育敏感,尝试与学生交朋友,以开放、、平等的姿态组织教学,很快赢得了学生的喜欢。英语课上半岛,有学生讲不好普通话,吴小兰又不会粤语,她灵机一动,对学生们说:“孩子们,咱们用英语交朋友吧!语言本质上就是沟通工具,不一定要说得多标准、多漂亮,讲到让对方听明白的程度就好。”方言障碍反而成了教学优势,学生们为了“让小兰老师听明白”,英文水平突飞猛进。
孩子们的爱与尊重,也推动着吴小兰不断进步。她努力练习普通话,也学粤语。她将日常授课录音存档,有空就反复听,既纠正口语,也打磨教学组织的细节。授课之余,孩子们邀请她打篮球、逛公园,她也欣然应允。通过跟学生做朋友,她不断发现着新的教育契机。
张宝是吴小兰的第二届学生。每每提起他,吴小兰还是亲切地叫他“小宝”。当年小宝热爱画画,但对英语学习毫无兴趣,吴小兰就邀请他为英语课绘制教学用图。在同学们赞美和羡慕的目光中,小宝获得了成就感,英语学习兴趣大增。几十年过去,小宝毕业、工作、成家,师生始终保持着联系。
吴小兰常常问:“小宝,你还在画画吗?”“你还在追求艺术梦想吗,不要放弃呀!”在老师的频频问候下,年近四十的张宝鼓起勇气加入高考行列,最终通过高考进入广州美院。
吴小兰得知后,激动地发去祝福:“任何时候开始追梦都不晚,老师永远是你的粉丝!”吴小兰做校长后,邀请张宝为学校设计奖状与吉祥物,一如多年前那个午后。
陪伴无数个“小宝”成长的岁月里,吴小兰的专业越发精进。当年她带的毕业生可以轻松进入广州市重点中学。不少学生还拿到了广州市中小学生英语竞赛的一等奖,在高考中,英语也是他们的优势学科。
随着吴小兰的眼界不断开阔,她逐渐意识到:一位好老师,只让“学生喜欢”是不够的。只有卓越的学术能力,才能让教育更加高效。
那时,教师专业发展之路要怎么走,吴小兰还没有清晰的思路。但她天性好学,向着身边良师益友不断请教,抓住一个个教育契机深度思考,再以论文、课题的形式总结经验。她还通过高考和研究生考试,拿到了本科学士学位与教育管理学硕士学位。她说:“我常常想,真正的成长一定源自内心深处的渴望和,即便没有高人指点,只要内心澎湃,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并一路向前,抵达远方。”
十几年的耕耘里,吴小兰从未离开三尺讲台:她先后入选广东省“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”、广州市卓越校长班、广州教育家培养项目,三届担任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,获评省特级教师,从一位普通老师成长为专家型的教师与校长。
“下雨天,没有伞的孩子跑得更快。”回想起这些年的“野蛮生长”,吴小兰笑着说:“如果有一天,我遇到同样满怀理想又缺少方法的年轻人,一定要伸出援手,指明方向。吃得苦越多,我这种愿望就越强烈。我想让大家知道,没有伞的孩子,不仅跑得更快;也因为淋过雨,才更懂得为别人撑伞。”
回小位于广州越秀区西侧,当地人称之为“老越秀”的旧城区。这里人口稠密,街巷狭窄,发展空间有限,校舍狭小陈旧,跑道不足60米。由于城区建设、教育统筹规划等原因,回小近20年经历了6次并校。
2017年吴小兰上任时,学校70多位老师平均约47岁,来自7所不同的学校,多数教师已经过了澎湃、锐意进取的黄金年龄。而回小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特色学校,生源分布广、文化结构多元,许多家长忙于生计,对教育的支持很有限。不必说社会各界观望、质疑,连回小老师们,都对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没有信心。
新官上任三把火。吴小兰热爱厨艺,懂得养生,不论是操持家宴还是办学治校,都要懂得掌控火候,品辨食材。她在回小的“火”,不是老家湘菜馆的烈火烹油,新鲜热辣;而是粤菜馆的文火慢炖,滋补养生。她在诸多改革策略中,选择了最温和也最有效的一种——
首先是为教师减负增能。教育是时间的艺术,平均年龄47岁的教师团队,最不缺的便是教学经验,缺的是施用于教学的精力,是投身于改革的锐气。老师们人过中年,上有老下有小,身体也不时出现各种状况。吴小兰就试点推行每月8小时与每学期一次的三天免扣除“福利假”,老师们可以在不耽误工作的前提下申请休假。用不完假期的教师则有评优评先等政策倾斜。
此举受到老师们的欢迎。建立信任后,吴小兰又逐步推行弹性下班时间——到2023学年,学校开始取消上下班考勤制度。老师们为她的人性化管理点赞,更有了专心教学、教研、培训的心气,而且形成了对工作、对学校的认同感。
一所幸福的学校,要懂得倾听每个人的声音。学校工会定期统计各科组、各年级老师“最讨厌的工作”,汇总到领导班子集中讨论,再经由教代会试点改革,逐步推行。
比如老师反馈不要经常开全校大会,学校就尝试“非必要不开会”,改周会为月会,变大会为小会。2023学年回小试点“去中心化会议”——在原本开大会的时间,各班各科老师围绕热点话题分组讨论,“学生阶段性厌学怎么办”“如何应对学业成绩两极分化问题”“怎样激发学生内驱力”……许多问题在头脑风暴中迎刃而解。这样的会议模式不但减少了老师的负担,而且解决了实际问题。
吴小兰还把目光投向那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“小事”,比如老教师爬六层楼辛苦,在大教室讲课吃力。吴小兰就设法争取社会力量支持,为教学楼加装了电梯,为教室安装了吸顶式扩音器。
家长忙于工作,教育子女压力大。吴小兰就任后,改变只为远程通勤学生提供午餐的做法,为全体有需要的学生供应早午两餐,同时提供了平躺睡的优质午休。在“双减”落地前,回小就已经探索出了课后服务的新模式——2018年即成为越秀区课后服务试点校。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、爱眼护眼、安全管理层面不断优化。
煲一道广式靓汤,是搭配、温度与时间的艺术,办一所学校亦然。当学校全力以赴帮助老师,老师也就全力以赴帮助学生。组织内部的关系好了,老师们心气顺了,精力旺了,家长们笑容也就多了。
长年从事教科研工作的吴小兰深知,点亮一所学校,仅靠良好的关系还不够。在理顺关系、经营良好教育生态的同时,她将改革重心放在了“核心产品”——课程开发上。
2023年丰收季,面对一捧干瘪的稻粒和稻壳,黄飞燕老师和四年级的孩子们乐开了花。这是全班劳作了半年的成果,也是他们的课程作品。
吴小兰争取各方资源,在回小天台上建起了一座亲近自然的“空中花园”,开放给各班种植。经过一个夏天的施工,2019年暑假,回小的天台菜园“融园”“和园”正式投入使用。在2020年,当新冠病毒疫情让大多数孩子们踏青、远足、逛博物馆的愿望成为奢望时,回小的孩子们则可以幸福地走上自家花园逛逛。
在回小,每个一年级的小朋友在入学前都会有一个亲子研学项目:我给多肉安个家。老师鼓励家长陪伴孩子一起种一株多肉植物,亲自完成花盆的个性化装饰。每个多肉盆子上都会贴着孩子们的班级与姓名,开学后孩子们会带到“融园”玻璃屋按照区间摆放好。
开学后,各班一年级孩子们有堂课是“带你来看看我的多肉”,如果你喜欢哪个同学做的多肉的“家”,请记住“家”上面的姓名跟班级,去找找这位同学,跟他做朋友。一年级小朋友能由此学会与人交往及认识自己,温和地完成幼小衔接。
到了中高段,各班可以根据学生兴趣,集体承包一块完整的菜地。周五下午的劳动课时间,大家分组轮流上天台劳作。头几年线下教学时断时续,师生也没有经验,黄飞燕就建议大家选择好成活、周期短的西红柿、辣椒、小白菜、中草药,享受耕耘与收获的乐趣。
2023年开春,黄飞燕满足孩子们的愿望,带着四年级孩子们种了一季水稻,让孩子们感受“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”的质朴农作乐趣。
听说此事后,吴小兰找到黄飞燕:“听说你们要搞个‘大项目’,要不要把这次种植做成项目式学习?”两人一拍即合。
项目从催芽开始。教室里泡发的稻种迟迟不发芽,孩子们翘首以盼,逐渐焦虑。黄飞燕提醒:“要不要请科学老师支支招?”于是科学课上,老师带着大家研究水稻发芽原理,探究温湿度与发芽的关系,不断调整培育环境。最终,虽然比农时稍晚,但教室里的稻苗还是顺利成活。
育苗插秧也有学问。科学老师介绍秧苗习性后,数学老师闪亮登场。学生们要计算稻田的面积,规划育秧格的尺寸,最终设计出合理的种植间距,才能下田插秧。为了要赶在最佳时机插秧,孩子们飞快完成了学习任务。“有时候是项目推着学生走,学生又推着老师走。”黄飞燕说。
插秧后的日子里,害虫和鸟儿时常困扰着学生们。于是他们开始探索鱼稻共生的经典农业模型。但由于天台稻田水质无法养鱼,只能求助专业人士代施农药。到了驱鸟环节,他们研究驱鸟,投放了简易设备,却效果有限;于是大家又从科学转投“玄学”,画了许多猛禽摆在稻田四周,观察记录威慑效果。
鸟儿不太买账,照常光顾稻田。但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倒是突飞猛进:各种鸟儿画得越来越生动,短作文也越写越精彩。有的孩子开始记录哲思:“我们在防备、观测鸟儿的同时,也许鸟儿也在防备、观察着我们呢。”
最终,经过一连串的试错、调整、合作与探索,师生们迎来了收获季。收获的稻米虽然不多,但每个人眼中都闪烁着丰收的喜悦。收割的稻秆又可以作为艺术课的天然素材。
黄飞燕与学生们一起复盘,如果再种一季,哪些环节可以改善,哪些步骤应当精简。学生们的思考颇为周全,有的说:“咱们育种、除虫的时候晚了一点,灌浆期排水不彻底,又赶上下大雨,驱鸟也不太顺利,一个个小的失误叠加起来,最后的收成就损失了不少。所以细节真得很重要。”
有个平时容易焦虑的女孩儿说:“花生麸肥料太臭了,施肥时洒掉一些,我就没捡,后来一直担心颗粒无收,没想到还收获了不少稻谷。看来生活中没那么多要担心的事情。”
今天的回小,已经荣获“广东省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学校”荣誉称号,劳动+多学科的课程开发如火如荼,积极探索学校劳动课程体系、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、专业微认证教育管理平台三位一体的“微认证劳动课程体系”。力求以劳动项目为载体,驱动学生跨学科、项目式学习。
吴小兰说:“开设劳动课程是为了培养农业种植技术吗?肯定不是,我们无法预知20年后的农业模式。我们的劳动课程,是培养网络时代的孩子们对大自然的感情,是培养他们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。当一块块菜地成为学生的期许,当春种秋收成为孩子们的生活节律,真实的成长也就自然发生了。”
抽签分配到这块水田时,闫珍珍有些发愁——同学们希望种番茄、红薯和茄子。水田改旱地,工程量不小。闫珍把抽签结果发在班级群里,没想到家长们云集响应:“闫老师,我老公周末过去帮忙!”“闫老师,你放心,我们一家三口都来开荒!”第一个周末,就有十几位家长自愿跑来帮忙,他们自备胶鞋、手套,花了半天时间就平整了土地。
闫珍珍接这个班刚满一年,之所以能发动这么多家长,靠的自然不是班主任的权威,而是家长对班级和学校的认同感。
她接这个班时,疫情防控、线上学习已经缠绵了两年,家长们的工作生活,学生们的学习、心理状况,都有或大或小的问题。吴小兰提醒她多加注意,闫珍珍也敏锐地察觉到隐患,于是她在学校规定程序之外,组织了一系列的微型家长会。有时针对一类学生,有时针对某个问题,选择性地与家长恳谈,商讨解决方案,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,让班级的学习秩序大为改善。家校合育的力量也逐渐成形。
回小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特色学校,穗籍回族生均是学校的地段生,同时也接纳其他民族的学生。在回小,家长中有来自广州各区的回族人、维吾尔族人,还有来自巴基斯坦、伊朗等国的“新广州人”。他们通勤时间长,人生地不熟,教育压力大。
她尽可能地开门办学,每年开学季,学校都会邀请新生家长逛校园,看看学校不断升级的设施,也看看孩子们学习生活的真实环境。学校还支持家长成立膳食委员会,每天都有家委安排的家长进校试餐、陪餐,从家长角度公示学校的餐饮状况,更具说服力。
每月的最后一个周四,是吴小兰的“校长接待日”,她会与报名的家长聊聊教育方法,听他们分享教育子女的焦虑与困惑。学校办公室主任电话、邮箱也向家长开放,承诺五个工作日内回复相关问题。家长们能够随时走进回小,对学校的认同感不断提升。
拥抱则意味着彼此支持。德育副校长潘倩影说:“当我们把学生成长作为家校合育的最大公约数,将家长视为‘梦想合伙人’,相互拥抱,彼此支持,许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。”
比如校门口拥堵,家长关心安全问题,学校就开放了护学志愿岗,欢迎家长协助、监督接送学生的安全工作。家长希望提升学校的课程质量,回小就聘请有专长的家长担任校外辅导员进校辅导社团活动;开设“家长大讲堂”,请各行各业的家长分享工作体验,将更多家长“纳入”学生成长中来。
学校也会以各种形式支持家庭教育。除了延长课后服务,组织校长接待日外,还有定期开办家长学校课程,针对当前育儿重点问题组织全员课程、年级课程与班级课程;学校每月组织一次家长沙龙,汇总各班家长的困扰,邀请家长集体来校研讨。
此外,吴小兰也鼓励老师们按需召开专题家长会,解决特定群体的问题。久而久之,许多潜在的矛盾消弭于无形,家长们有问题会主动寻求学校支持,也更有热情为班级、学校活动提供帮助。校家社共育的良性循环逐渐形成。
吴小兰说:“学校对家长没有领导的权力,却要发挥影响力,关键在于找准家校合育的出发点。我们不能要求家长服务于学校发展,却可以邀请各位爸妈以身作则,滋养孩子的成长。”比如跳绳队的每天晨练,都有一位姓王的家长自愿参加指导,大家尊称他为王教练。正是这样一位位“王教练”的参与,构成了回小家校合育的源头活水。
近年来,学校补充了新鲜血液,只要不出差,吴小兰隔周五都会跟年轻教师们来次聚会,取名为“融·爱的读书吧”。
聚会的内容很宽泛,有时是读书会,青年教师分享专业阅读、写作心得;有时是专题沙龙,大家围绕热点问题分享各自的经验;有时则是专业培训——老教师手把手教年轻人参赛、写论文、做课题。原则上青年教师必须参加,老教师按需交流分享。学习之余,吴小兰还会组织踏青等活动。
胡欣华是回小首位正高级教师,她教了30年信息技术,见证了这门学科的发展成熟,也带了五年广州市名师工作室。在吴小兰和胡欣华的共同策划下,学校开设人工智能系列课程,基于技术应用的场景设计教学。
比如五、六年级学生有机会研究智慧物流,模拟生成快递单条形码、规划物流配送路线、分拣的过程,探索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层原理,培养计算逻辑、算法原理的高阶思维。
2023年,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兴起,三至五年级孩子们就跟着老师研究“用人工智能清理海洋垃圾”,共同训练人工智能模型解决问题,也在这个过程中理解描述事物的一般方式,并形成心怀天下的社会意识。今天,人工智能不仅是胡欣华团队的教育名片,更是回小的一张数智名片。
美术老师李琳芝的特色是剪纸课程。这是一堂混龄教学的社团课,每周一课时。起初,她希望培养几位小艺术家,指导出惊艳的作品,但因为报名的学生太多,基础也不一致,李琳芝就尝试让高年级学生教弟弟妹妹,并鼓励同学们在掌握剪纸规律的基础上,自由搭配造型、结构、色彩,进而基于剪纸尝试视觉设计,或者设计服装。
有了好作品,吴小兰将学校校史馆装饰成展览馆给孩子们参展;或者展示在学校不同墙面,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。对暂时没入门的学生,李琳芝也不苛求,只要交到好朋友,剪出自己满意的作品,玩得开心就好。她的剪纸课程从艺术教学,发展成了培育社会情感,治愈内心的一方天地,也成了她的艺教名片。
在回小,品牌不一定是多么成熟、宏大的课程模式。上好一类示范课、开发一门特色课程,或是研究某种教学技巧,都可以成为教师的个人品牌。小彭老师是一位活力四射的“00后”数学教师。她入职回小后,同时教两个相邻的年级,从一、二年级带到二三年级。
“这样既能快速熟悉各阶段学情,又能让我超越知识点教学,更快地在教学策略层面思考问题。”小彭老师说。如今,她在探索开启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,比如用儿歌、数学游戏、数学故事开始一节新授课,用学生们的家乡方言背诵乘法口诀等等。讲起充斥着广州话、湖南话、新疆话的乘法课堂时,小彭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。
从教师成长到教师品牌,从教师学术名片到学校课程品牌,吴小兰希望激发每一位老师的内驱力,进而打造回小的学术影响力。她相信,当每一颗星星努力闪耀时,回小就将成为一片灿烂的星河。
“我们的校刊《融和》很有意思,”吴小兰拿起一本校刊,边翻边聊,“你看,里面的几大版块,从不同侧面展现学生、班级、社团、教师、家长风采。最有趣的是,它是我们家长朋友‘众筹’起来的。”
2017年,吴小兰来到回小第一学期,就开始组织编写每学期一本的校刊《融和》。她很快遇到了最大的挑战——经费不足。
规则很简单,上有封顶,下不保底,全凭自愿。众筹目标是“让每个孩子拿到一本校刊放寒假”。即使有家长一本都不捐,他的孩子也能拿到校刊。学校实施匿名捐助,不公布个人捐赠的册数,不排名,避免形成攀比。对于多校重组的回小而言,众筹也是一场“市场信心调研”,好在大家对学校的发展潜力颇具信心,每一年都达成目标,校刊已顺利发刊12期。
这件事也引发了吴小兰的思考:“我们能众筹办好一本校刊,能不能众筹办好一所学校呢?”在理顺教育关系,充分激发师生内驱力后,吴小兰决定打破学校发展的物理、心理边界,引入有助于学校发展的外部力量,以“众筹心态”办学。
在吴小兰看来,众筹不是简单地为学校找资源、搭关系,它有三大特点:一是面向大众,所有热爱教育,愿意为孩子们健康成长做贡献的人,不分年龄、职业、社会影响力,都可以为学校出一份力。
这一点在社家校共育中尤为明显,回小选举出的历届家委会会长,少有影响力巨大的专家教授、大企业家,却不乏关心学校发展、心地善良的全职妈妈、小企业主、一线劳动者。护学岗、社团助教、家长课堂等项目同样不设任何门槛,所有人都能平等地支持学生成长,也平等地享受尊重。
学校的“红色讲解队”,就是与广州起义纪念馆深度合作开发的实践项目;劳动课程,学校与省蔬菜研究所共建,向专家取经,提升学术含金量;人工智能的发展则借广州市建设“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”的东风,既做成特色课程,又服务于学校管理智能化升级。“只要您有志于教育发展,我们就能找到合作的切入点,哪怕不直接支持回小也可以。”吴小兰接受采访前不久,学校刚刚牵线请某企业为回小帮扶的贵州学校捐赠了教学设备。“因为他们更需要。”
2023年开学季,回小加装的电梯正式投用。学校举办了小型纪念仪式,邀请参与捐赠电梯的企业代表参加,由学生赠送书法作品和纪念卡,以感谢他们为学校发展、学生成长做出的贡献。这是近年来的学校传统,所有支持学校发展的人或单位,都会收到学生的感谢书法作品。对于作出特别贡献的,学校还会专门举办答谢的仪式或庆典,营造满满的仪式感。
每位老师同样可以分享学校发展成果,成为“众筹”的受益人。吴小兰的策略是改革评价方式,从个人数字化评价,转变为团队区间化评价;区间团队有部分奖励金的分配权,各团队可支配的总奖金,则由全体成员参赛、做课题、上示范课、评职称等项目的“总成绩”决定。
学校的分配方式由教师大会表决通过,确保公平。“当老师们能参与‘分蛋糕’,他们才更有兴趣团结一致‘做蛋糕’。”吴小兰笑着说。
吴小兰很喜欢《石头汤》的故事:三位饥肠辘辘的士兵来到一个村庄,求食不得,便架起大锅,宣称要煮一锅石头汤,邀请村民共享。村民来看热闹时,士兵们说:“只差一点蔬菜就完美了。”“再来一点盐,味道就更好了。”村民们陆续投入食材,每人只加了一点,一锅鲜美的石头汤就煮好了。大家赞不绝口:“原来石头汤可以这么好喝!”诚然,吴小兰团队不是没米下锅的士兵,回小也不是空空如也的大锅,但教育的“石头汤”因为合作的力量,变得无比美味。
作为站在柴火边上熬汤煮水的那个人,吴小兰踌躇满志地掌握着食材配比,火候强弱。在她的教育梦想里,每个人最终都能平等、幸福地端起一碗“石头汤”。
六年时间一晃而过,吴小兰和回小师生、家长,以柔和的方式抚平了并校、搬迁的波澜,以温暖的姿态度过了疫情的寒冬。回小学校在劳动、人工智能、书法、体育、音乐教育等领域多点开花,成绩卓越,区域影响力与日俱增。这所饱经沧桑的老校,正不断焕发着新的光彩。
也许,如果我们以极高的标准,宏大的格局审视广州市回民小学,今天她仍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校、名校。但不可否认的是,吴小兰探索出了适用于大多数学校的教育改革样本——一所学校在教育资源、区位条件、办学硬件等方面均无优势的情况下,该如何打造办学特色,凝聚团队合力,变革课程体系,让每一位师生过上一种幸福、充实、饱满的教育生活。这就是回小变革的意义所在。
如今,在吴小兰的规划里,更深层次的改革才刚刚开始:课堂教学变革要进入深水区,单元统整教学、项目式学习的探索要走向深入;扁平化、分布式的管理还要坚持实施,深度推广,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内驱力;学校传承多年的“融和教育”,要从“融各族之优,和百家之长”走向文化融合、学科融合,和广州发展接轨、和世界接轨,让回小成为广州教育的一张名片……
“每个人都想做最好的自己,但怎样才算最好呢?我常常对老师和孩子们说,我们只需要做更好的自己,每天成长一点点,那就够了。”吴小兰笑着说。
推荐新闻
- 特别报道 共话功能纺织新材勇担健康防护使2024-05-26
- 家纺品牌介绍:富安娜FUANNA品牌介绍2024-05-25
- 富安娜家纺品牌介绍 富安娜家纺品牌怎么样2024-05-25
- 【校园宣讲】武汉市富安娜家居用品营销有限2024-05-25
- 半岛创业资本2024-05-25
联系我们
热线电话: 180-2634-9308
公司传真: +20-875-3497
电子邮箱: bandaosports@psjy100.com
公司地址: 广州市半岛·(中国)官方网站-bandao sports